请您留言 我的订单 联系方式
 
  关键字:
  类  别:  
媒体报道:雨巷深深,最忆那一擎油纸伞
时间:[2009-11-29 11:52:55]   来源:[泸州分水油纸伞厂]   点击数:[]

   

 

 

 

 

 

 

 

  (渤海早报)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戴望舒这首《雨巷》里面的油纸伞,作为一个独特的意象,为后世的人们留下了无尽的回味。可惜,如今无论大街还是小巷,我们都已难觅油纸伞的芳踪。它真的已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吗?如今,在四川泸州,还有一个纸伞厂在默默坚持。2008年6月,泸州油纸伞制作技艺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时届“雨水”节气,随着绵绵春雨的来临,雨伞将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具。看着大街上清一色的尼龙伞,你是否觉得有一丝单调?是啊,我们流传千年的油纸伞哪里去了?

  千年纸伞何处寻

  据传,伞由春秋战国时期鲁班之妻云氏发明,“劈竹为条,蒙以兽皮,收拢如棍,张开如盖”。初期的伞多以羽毛、丝绸、帛等物料制作,非常珍稀,只有少数人可以拥有。东汉蔡伦发明纸后,开始出现在纸面上涂桐油的油纸伞。在唐代,油纸伞制作技艺得到发展,并传播至日本、韩国等地。宋代时,油纸伞开始广泛使用于民间。到了明清,油纸伞制作技艺已非常成熟,纸伞作坊遍布全国各地。泸州的油纸伞制作,就起源于明末清初。

  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乡位于泸州城区南面35公里的丘陵地带,那里是古盐道、茶马古道必经之路。而雨伞,是商人行旅必不可缺的用具。因此,鼎盛时期,小小的分水岭从事油纸伞业的匠人多达一千余人,几乎“家家都有制伞匠,户户都会编伞线”。

  上世纪30年代,红军长征在泸州叙永、古蔺、赤水等地转战。红军后勤总部曾专程在泸州购买当地最富盛名的大红伞作雨具。开国元帅朱德、刘伯承均曾在泸州驻军,对当地油纸伞情有独钟。1962年,朱德到泸州考察时,还询问过油纸伞的情况。抗美援朝时期,后勤总部又在泸州订制50万把油纸伞支援前线。

  1952年7月,泸县制伞生产合作社在分水岭成立。后几经波折,1965年更名为泸县分水伞厂。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传统油纸伞逐渐被现代钢骨尼龙伞取代,市场逐年变小,泸州分水伞厂一度成为国内仅存的三家纸伞厂之一。

  打造“伞王”传美名

  一把泸州油纸伞从开料起到制作完毕,要经历九十多道工序,使用上百种工具,单是各种零部件就达八十多种。所有工序中,目前只有钻孔等几个工序可以采用电动工具,算是脱离了手工,其他的工序都要靠人工完成。因此,制作一把伞的周期往往需要半个月。

  泸州油纸伞用料讲究,工艺复杂。伞骨选用蜀南竹海等地的深山老楠竹,韧性大、弹力强;伞面选用拉力强的特制手工皮纸,根据中国民间传说和故事,绘有“龙凤呈祥”、“孔雀开屏”、“仙女散花”等图案,以及戏剧脸谱、年画、剪纸、山水风光等新开发图案。这些图案均采用古老的传统手工石印,印好后刷上特制的桐油,这样无论日晒雨淋,都不破裂、不褪色、不变形,经久耐用,生态环保。

  既具有令人信赖的日常实用价值,又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底蕴,油纸伞本应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然而,现实状态却是每况愈下——伞厂最兴旺的时候有职工三百多人,年产量24万把;可到了前些年最低谷的时候,年产量仅三万余把,连生存都成了问题。为了探寻出路,各方都想了很多办法,打造“伞王”就是一种尝试。

  1994年,傅祥林等6位民间老艺人用88根老松为伞托,36根大小一致的竹子为伞骨,1800张皮纸为伞面,历时四个多月,精心制作了一把直径12米、高8米、重达半吨的竹木巨纸伞,需18人齐心协力方能撑起,被誉为“中国伞王”。现在,它屹立在川南佛教名山——方山,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

  强强联手谋发展

  俗话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在“伞王”扩大产品影响后,泸州分水伞厂还在寻求更多的创新以使产品适应时代的需求。

  2007年,分水伞厂尝试性地进行了八角伞的制作,伞面以篆字为主,社会反响不错。此外他们还推出了以传统戏曲、胖娃娃为主要内容,底色为白色的年画伞。这些年画伞构图丰富,色调艳丽,装饰性强,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年画与油纸伞的传统韵味相结合更是相得益彰,体现出一种喜庆的风格。

  而伞厂创新的最大亮点,无疑是手造纸伞。它所用的皮纸采用了贵州省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古法作坊世代相传的造纸工艺。这种造纸工艺距今已有近一千五百年历史,而且工艺流程与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的图解基本一致,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分水伞厂在制作手造纸伞时,把木纸浆进行搅拌,然后随意放入竹叶、草叶、花瓣等。接着,用手舀的方式晾干木纸浆,再糊在伞骨上,原生态的鲜花、叶子使得每一把手造纸伞都具有了独一无二的花纹,打破了以往同类油纸伞图案千篇一律的弊病。环保、简朴的手造纸伞色彩更趋平和、手法更趋原始、伞面更趋自然,就像油纸伞在历经了几百年的风雨后,洗净铅华的回归。

  有着“中国民间伞艺活化石”之称的分水油纸伞,与贵州丹寨县“古法造纸活化石”珠联璧合,融入当代审美元素,使得油纸伞取得了新的突破。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强强联手,为越来越注重历史、注重文化、注重艺术的现代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

发表评论,已有网友评论[0]条
地址: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分水街村 | 电话:0830-3620077 | QQ:784613226
Copyright @ 2001-2009 www.zhisa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泸州市分水伞厂 版权所有  网站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