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到过泸州吗?一提到泸州,你可能就想到了酒。不错,泸州有的是酒,豪不夸张地说,这儿的空气里都飘着酒香,要不泸州人怎么称自己的家园是酒城呢!
这儿的酒厂星罗棋布,大大小小有600多个,最出名的就是老窖和郎酒。
据说有50年窖龄的窖池才能称为老窖,这样的窖池泸州有一万多口。
好水才能酿好酒,这话不假,长江、沱江、赤水都交汇在泸州这儿,所以成就了酒城的美名。
但这次我们的节目带你去泸州不是去品酒,而是去见识当地农民的手艺活儿来让你从新的角度认识泸州、领略泸州。
据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伞的国家,大概在3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传说鲁班的妻子因为爱护丈夫从而发明了不仅能遮风挡雨还有着呵护和关怀作用的伞。
现在全世界的地球人绝大多数都能经常使用上这个用具。
大概在中国,只有40岁以上的人还记得曾经有一种伞,它不仅仅是当年我们离不开的雨具,它也曾是生活中惆怅寂寥的符号,也是播撒革命火种征途的象征,对了,就是已经远去了的油纸伞。
如今,在花花绿绿的各种批量生产的现代伞的丛林里,基本寻觅不到散发着浓重桐油味道的油纸伞。那会显得多么土气和陈旧笨重。然而,当你来到四川泸州的江阳区分水岭乡的古老街巷里,你会像发现新大陆一样,眼前暮地一亮,原来在这里一群传统手工技艺的守望者们,依然延续着古老的手艺,继续制作着那淳朴、厚重、钩起如烟般往事情感的大红油纸伞。
泸州的油纸伞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还在使用过去的工艺方法,全凭手工制作油纸伞。这家作坊的当家人,53岁的毕六富从8岁起,就跟着父亲学做油纸伞,算起来他还是这个工艺的第七代传人。据他介绍目前全国只有他们一家还在生产油纸伞。
这些伞上见不到一个铁钉,生产工具也仅是刀、钻、针、线,70多道工序全部手工操作。每把伞36根伞骨,用五色丝线穿、渡2000多针,竹跳开关,一片双档。一把伞需要一周才能做好。毕六富说这是老辈子传下来的,如果换了机器,就做不出这样的伞了。
说到传统,就连油纸伞所选材质也有讲究,伞骨必须选用80年以上的深山老楠竹;伞面要用拉力强的特制手工棉纸,伞面要刷上桐油,晒干后涂以红漆,烘干,才不漏雨。纸伞伞面采用古老的传统手工石印,一花一鸟都极具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传统的民间工艺特色。非得这种古老石印制作,才真正是地地道道古色古香的油纸伞。
现在油纸伞早已被式样繁多的自动伞、折叠伞所取代。但油纸伞的那份古香古色、恬淡高雅是不应该被遗忘的,这份古朴值得今天的我们去品味、去收藏、去把玩。
今年3月,分水岭油纸伞传统技艺被正式列入了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和伞一样古老的用具还有一样就是我们东亚,特别是中国人一日三餐都少不了用的筷子。
在江阳区分水岭乡还有一条近两公里长的街道,常常有很多来自全国四面八方人在这里汇聚采购,这条街之所以名气大,是因为这里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普通竹筷的生产基地。
这里沿街道两边是联排的小楼,楼上住家,楼下加工竹筷。分水的大多数男人在外打工,留守在家的5000多名妇女们天天在一片嘁嘁嚓嚓的机器声中忙碌着。说出来令人难以置信,这条竹筷生产专业街一年能产竹筷13亿双,全国可以人均平滩上一副。
如今全乡的竹筷生产加工户达2500余户,今年48岁的牟丽萍是最大的一户,她一家一年就生产4亿双竹筷。
竹筷是手工制品,成本低廉,牟丽萍当初就是靠这种最不起眼的商品,挑着担子挨家挨户地叫卖走进了市场。
牟丽萍现在已经形成了机器流水线作业与手工刀削并存的规模生产。在牟丽萍带动下,乡里很多家庭也陆续用上了先进的加工设备。不仅改善了生产方式,也让更多在家留守的姐妹挣到了一笔种田以外的收入。
泸州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悠久的传统手工艺,油纸伞和竹筷加工只是最普通的两个片段,当地农民就是延续着先人的众多技艺用自己的巧手在广阔的致富路上编织着美好的明天。
然而,昔日遮风挡雨的油纸伞 今天已面临手艺失传的境地,传统的手工绝活,在现代工业大规模的制造冲击下怎样重放光彩?一双双普普通通的竹筷,如何画龙点睛成为俏销市场的宠儿?一群仅靠巧手挣钱的农民,该怎样寻找新的出路去增加财富?
《金土地希望快车》本期将带您走进泸州,共同去领略泸州,发现泸州,也希望广大观众能随同我们的节目为泸州的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为广大农民增收至富添砖加瓦。 |